(I Vespri siciliani)是發生在1282年的西西里島,反對安茹王朝的西西里國王卡洛一世對當地統治的一場起事。這場起事的主因,是卡洛一世1266年在羅馬教宗支持下攻佔了西西里島。起事直接導致了西西里晚禱戰爭的爆發。
西西里晚禱

 

誘因:

場起事可以說是統治神聖羅馬帝國的霍亨斯陶芬王室羅馬教廷之間對義大利地區統治權紛爭的延續。霍亨斯陶芬王室的西西里國王曼弗雷德被法國遠征軍擊敗後,教宗烏爾班四世將整個西西里王國交給法王路易九世之弟,安茹伯爵夏爾管治,是為西西里王卡洛一世

卡洛視西西里王國領地為自己侵略地中海沿岸地區的跳板,而當中推翻拜占庭皇帝米海爾八世也是他的陰謀之一。但在他麾下的法籍官吏,在西西里的管理不但乏善可陳,官員搶劫、謀殺甚至強姦當地人的事件時有發生。


背後動機

 

對於起事背後是否有西西里島居民以外的國家勢力策動,至今一直無法釐清。一部分觀點認為,事件是前西西里國王曼弗雷德的女婿,阿拉貢王國國王佩德羅三世和拜占庭皇帝米海爾八世合謀的:前者為了取回岳父的王位;後者便要阻止法國和羅馬教廷的勢力入侵地中海和拜占庭領地。

另一部分人則強調卡洛一世和其法籍部下不得人心的管治。這個說法在義大利統一運動過後獲得更多人的認可,可能是由這一時期著名的愛國學者米開爾·阿馬利對此說法的宣揚,有莫大關係。


經過

 

這場起事得名於其爆發的時刻和地點,1282年3月30日復活節星期一晚禱時分的西西里島巴勒莫聖神大教堂門外。在此後的六個星期裡,西西里島上數以千計的法籍居民被屠殺。對於這次起事確切的導火索,卻是無法確定,眾說紛紜,但皆包含若干共同元素。

根據英國歷史學家史蒂芬·倫西曼爵士(Sir Steven Runciman)的考究,當地人在參加復活節的慶祝活動,一眾法國軍人和官吏加入並開始飲酒。期間一位名叫德魯埃(Drouet)的法國軍官將一名已婚年輕婦人從人群中拉出,並當眾侵犯了她。婦人的丈夫其後用刀襲擊並殺死了這名軍官。一眾法國軍士企圖為德魯埃復仇,但卻先被人群中的當地人全部殺害。正在此時,四週鐘聲大鳴——巴勒莫全市的教堂皆響起了晚禱的鐘聲

但根據文藝復興時期佛羅倫薩學者李奧納度·布倫尼1416年時的說法,巴勒莫居民在城郊慶祝復活節,突然一群法國軍士上前要求檢查人群中是否有人夾帶武器。一部分法軍士兵藉機撫摸人群中部分婦女的胸部。這行徑激起了在場人士的不滿,當地人首先以石塊襲擊法軍,接著紛紛以武器攻擊甚至殺死所見到的法國人。這則新聞傳遍了整個西西里島,導致全島各地皆有發生屠殺法國人的事件,特別是針對法國統治階級的襲擊

巴勒莫當地的工匠,設立了臨時公社,作為起事期間管理市政的機構。很快柯里昂(Corleone)等鄰近城鎮紛紛成立類似的公社。在起事期間,這些公社組成了城邦聯盟,暫時管治西西里島。但這些公社都是支持甚至鼓勵對法國人的屠殺,因此這個時期西西里島上可謂是一片腥風血雨。島上只有墨西拿這個城鎮依然忠於卡洛一世。


結果

 

阿拉貢國王佩德羅三世乘機入侵了西西里島,阿拉貢軍隊在1282年9月2日確立了在西西里島的統治。佩徳羅三世自此兼任西西里國王,是為西西里王彼得羅一世

卡洛一世維持了對西西里王國亞平寧半島部分,被後世稱為那不勒斯王國的部分直至其駕崩。而其後裔也一直固守這一部分,並和佩德羅三世的後裔展開了對西西里王國控制權的爭奪,也就是西西里晚禱戰爭。雙方曾於1302年達成和解,但很快有戰端又起,整個西西里王國的領地直到1442年才再次被阿拉貢人統一


 

文化影響

  • 朱塞佩·威爾第最受樂界好評的歌劇作品——《西西里晚禱》(Les vêpres siciliennes),便是以這場起事為故事背景。

其他提法

1494年,法王路易十二揮軍入侵義大利,告訴西班牙駐法大使,法軍的進軍如何神速時炫耀地說到自己會「在米蘭吃早餐,在羅馬吃晚餐」。但西班牙大使語帶諷刺地回應道,路易王將無疑在晚禱的時候到達西西里。

18世紀末,拿破崙在義大利戰爭中和奧地利帝國軍對峙期間,因威尼斯共和國表示中立但實際上偏向支持奧地利並暗中鼓動民間團體反法的行動,批評威尼斯是企圖復興第二次的西西里晚禱。

在現代意義而言,1931年9月10日一場關於西西里黑手黨的紛爭,也被稱為西西里晚禱。當晚著名幫派分子幸運的盧奇亞諾(Lucky Luciano)下令殺害了若干分別效忠於薩瓦托·馬然贊諾(Salvatore Maranzano)和約瑟夫·馬瑟利亞(Joseph Masseria)兩派的黑手黨成員,最終導致兩派在紐約市爆發仇殺。

 一對在西西里島出生的兄弟,大衛和弗朗西斯·利佛吉亞托曾組建一對名為西西里晚禱的樂隊,不過很快淡出樂壇。


西西里晚禱 (歌劇)

西西里晚禱》(法語Les vêpres siciliennes義大利語I vespri siciliani)是一部由朱塞佩·威爾第作曲的五幕大歌劇。歌劇的腳本是又由夏爾·杜韋里埃(Charles Duveyrier)和尤金·斯克利伯(Eugène Scribe)所作的《阿爾巴公爵 (Le duc d'Albe)》,並由他們二人親自將腳本套入1282年西西里晚禱起事的背景,從而製成這套歌劇的辭本。該劇於1855年6月13日巴黎歌劇院首演,並作為當年巴黎世界博覽會的一項主要活動。

如同威爾第所作的《唐·卡洛斯》一般,義大利語的辭本很快被制備。但為防義大利地區審查當局的干涉,該歌劇在各地以不同名字上演。在帕爾瑪大公劇院和米蘭斯卡拉大劇院1856樂季,該劇是以《Giovanna de Guzman》之名上演的,而在1858年那不勒斯,該劇的名字卻成了《Batilde di Turenna》。1860年,兩西西里歸併薩丁尼亞,後成為義大利王國,該劇自此得以在義大利以《西西里晚禱 (I vespri siciliani)》之名上演。

這場起事可以說是統治神聖羅馬帝國(想像成軍國主義下的日本) 和羅馬教廷(想像成二戰時期的盟軍)之間對義大利地區(想像成日本統治下的殖民地)統治權紛爭的延續。統治西西里的霍亨斯陶芬王室的曼弗雷德(日本統治台灣的總督)被法國 (想像成盟軍這方的蔣介石政權)遠征軍擊敗後,教宗烏爾班四世(想像成盟軍最高統帥杜魯門總統)將整個西西里島(想像成台灣)交給法國管治。在法國統治下的西西里領地,法籍官吏,管理不但乏善可陳,官員搶劫、謀殺甚至強姦當地人的事件時有發生。

歌劇以西西里居民在法國統治期間, 1282年3月30日,復活節星期一晚禱時分的西西里島巴勒莫大教堂門外,當地人在參加復活節的慶祝活動,一眾法國軍人和官吏加入並開始飲酒。期間一位名叫德魯埃(Drouet)的法國軍官將一名已婚年輕婦人從人群中拉出,並當眾侵犯了她的身體。婦人的丈夫其後用刀襲擊並殺死了這名軍官。一眾法國軍士企圖為德魯埃復仇,但卻先被人群中的當地人全部殺害。正在此時,四週鐘聲大鳴——巴勒莫全市的教堂皆響起了晚禱的鐘聲。在此後的六個星期裡,西西里島上數以千計的法籍居民被屠殺。對於這次起事確切的導火索。

 

(以上資料皆來自於維基百科)


補充

1853年底,過完40歲生日以後,威爾第再度前往巴黎,當時法國已經由共和改成帝制,而且歌劇院也成為皇家音樂院。威爾第其實是很不喜歡巴黎的,但為什麼還是去巴黎,主要是因為巴黎是當時的藝術中心,就像現在的紐約一樣,對一個作曲家來說,在巴黎獲得成功,就可以很快地凌駕世界其他的城市之上。

尤其,在所有的歌劇作曲家心目中,巴黎歌劇院就像聖城一樣,威爾第勢必希望自己也能在巴黎歌劇院得到一次空前的成功,於是,他接受委託,為1855年的萬國博覽會撰寫歌劇。但是,當時威爾第的歌劇在法國並沒有什麼地位,接受委託的榮譽引起不少的反彈,很多不利威爾第的攻擊,最後在巴黎形成一股反威爾第的浪潮,所以接下來的歌劇,不但維繫成敗,也關係威爾第在巴黎是否能一舉成名,奠定自己的地位。而威爾第真的能夠如願以償嗎?

事實上,他也果真成功了,而這部歌劇的名字就叫做「西西里晚禱」。

「西西里晚禱」是把1282年在法國統治之下的西西里島,企圖發起獨立抗暴運動的真實故事搬上了舞台。

西西里島的居民對法國人非常反感,因為他們的公主,也就是前西西里國王的妹妹愛蕾娜,被軟禁成為法國皇宮的人質。一位西西里青年阿利果,營救了公主,而公主也答應,只要阿利果替哥哥報了仇之後願意以身相許,阿利果同時也發誓以生命為賭注討伐暴君。

不料,後來阿利果被法國總督的士兵帶走,同時又有很多西西里人無辜被殺,於是西西里居民個個同仇敵愾,決心為獨立運動犧牲奉獻。

而在法國西西里總督的宮廷裡,總督急著想見阿利果,因為阿利果就是他年輕時,和一位西西里女子所生的兒子。總督向阿利果說明這段往事,而阿利果知道自己的身世之後,先是驚慌失措,後來又想到對公主所許下的誓言,等於必須殺了自己的父親,所以震驚之餘,還是壓抑住親情,含淚離開宮廷。

在宮廷的舞會裡,人們婆娑起舞,可是公主卻和另一位獨立運動的人士普羅基達在暗中計劃刺殺總督的計劃。他們偷偷告訴阿利果,打算如何行刺總督,讓阿利果十分困擾。等公主和普羅基達走了以後,總督又走到兒子的身邊詢問,是否改變心境。

沒想到,阿利果還沒來得及警告,公主和普羅基達的劍已經拔出來了,阿利果幫助總督閃避,因此也讓公主等兩人立刻因為暗殺的罪名被逮捕西西里人因為阿利果莫名其妙的背叛,而怒不可遏,但是總督卻因為兒子的回心轉意而覺得相當安慰。無助的阿利果一面哀嘆自己的命運,一面思念在牢裡的公主,戲劇性的轉變,讓他想不如一死了之。

阿利果在牢房中見到公主,說出自己和總督的父子關係,並請求公主寬恕他的罪。而公主卻了解這種親情的為難,反而對阿利果又多了一層愛意

但是,外面局勢的變化迅速,西西里人已經派來救兵,而總督也率領大軍,準備在暴動之前將兩個要犯處死。阿利果看到公主和其他西西里人就要一個個被送上斷頭台,終於提出交換條件,要求總督放了這些人,而自己願意盡兒子的義務。

於是,總督愉快地宣佈,法國和西西里人應該和睦相處,也為阿利果和公主舉行婚禮,接受人們的祝福與獻花。

歡樂的婚禮雖然熱鬧,卻只是一時的歡愉,因為襲擊總督的計劃沒有改變。以鐘聲為信號,抗暴立刻爆發,一場大屠殺就要開始。阿利果拉著公主的手走向結婚的祭檀,但是一想到婚禮的鐘聲就是阿利果的喪鐘,腳步也無法移動了

這時,總督高興的宣稱,因為阿利果和公主的聯姻,未來兩國人應該和平相處,於是命令敲響婚禮的鐘聲,這時,慌張的公主想要警告也來不及了,西西里人已經衝進來,開始瘋狂地屠殺法國人。

這是「西西里晚禱」整個故事的經過。這個以「西西里晚禱」而聞名的暴動,是義大利人對統治的法國人所產生的反動很多法國人因而死亡。但是,同名的歌劇於 1854年在巴黎首演後,卻大獲成功,接連五十多次的加演,甚至欲罷不能,成為當時聚集在萬國博覽會的各國人士最熱門的話題。

所有人都趁機領悟了政治事件的重要性,而一個音樂家或者一部作品的成功,無一不是一個國家的成功,可以獲得世界的注意和敬重。威爾第在這方面可說是作了最好的示範,您認為如何呢?

威爾第在巴黎打了漂亮的勝仗之後,返回心愛的故鄉,回到他日夜思念的桑塔農莊。不過,事實上卻未能如預期定居下來,也沒能寫多少音樂。事實上,他先前在巴黎的心情不怎麼愉快,因為為了保障自己的權力,捲入了著作權的糾紛。最後為了防治盜版的歌劇樂譜上演,不惜和劇院經紀人打官司,結果敗訴,也把他的不平遷怒到他的出版商,關係一度非常緊張。

(資料來源:http://www.wretch.cc/blog/juyacw/16182356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撫殤-A.Sa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